发布时间:2021-07-25 17:15:16
2174
<本期教研主题> Repeat Sentences 练了很久,碰到没听过的句子还是跪?
Repeat Sentences这道题型绝对是我们很多学生们的痛点。技巧懂,也会用,练习量也够,全机经都刷了好几遍了,可是一碰到不熟或者是生句子时,就脑子一片空白。
如果你有这种类似的情况或者疑惑,可能是因为你对RS这道题理解的不够透彻,导致练习方法出现了偏差,进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。
据我们的经验,大部分同学在复习RS的时候都是这样的:模拟考场环境,听完了说,说完了听,听完了再说,然后不管好坏,直接就看答案了。
◆ 如果你也属于这种常规练习方法一派的话,请立刻自查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:
1. 无缘无故出现卡顿忘词,即使听的很清楚;需要重新再说;
2. 上下句串答案,上句练过句子的词出现在当句当中;
3. 后词提前,后面的词不小心出现在句子前面的位置。
如果上面的练习方法和3种情况你有出现过的话,那么“恭喜”你,你一直在选择一种偏低效的练习方式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我们要先了解RS这个题型考察的是什么技能。
01
交流能力
没错,RS这道题会考察我们口语的交流能力,也是最最最关键的技能。除了这道题之外的口语任何题型,例如 Read aloud 和 Describe Image,都只是单方面考察口语输出能力,并且不是即时的(都有准备时间)。
所以,为了弥补这个考察空白点,又因为考试形式的限制(人机不能对话),培生官方研发出了 Repeat Sentence 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题型。爱是因为这个题出的真的很考察口语交流能力,恨是因为这个题型想要做好,要花一些功夫。
RS需要考生们在2-3秒对听到的录音做出重述,其实就是在模拟人在听到一个问题后的即时回答能力。这一问一答,所谓交流,正是口语的精髓。
◆这一整个过程,其实需要四个步骤:
1. 输入:考察听力词汇量;
2. 理解:考察语法,常用搭配;
3. 组织:考察瞬时组织语言能力;
4. 输出:考察发音,流利度。
其中,第2和第3步的能力,直接决定了你这道题做的好坏。一个简单的句子,我们可能很快的就能在2-3秒内,甚至更短的时间,完成前三步,从而有一个比较好的第四步。相反,一个较难的句子,我们理解可能需要一些时间,组织和决定换sth也需要时间。
考试的时候,由于时间的限制,能力较强的学霸会觉得8句话比较简单,都能下意识的在2-3秒之内进行理解和组织。而能力较弱的我们会觉得只有4句话可以做到,剩下6句话,只能做到一个被动的输入和输出,也就是顺着录音的那个“劲儿”,做一个下意识的重述。
这也就是说,限制我们这道题发挥的有时并不只是句子的难度,而是时间。如果我在练习的时候,像前文所提到的模拟考场的练习方法,就会出现:简单的句子走满四步,较难的句子只走第一,第四步。也就是说,最核心的理解和组织能力,被你生生跳过去了,根本锻炼不到。
如果是这样,就算你练了1000句,你还是会发现你能做好的句子就只有400句,做不好的句子还是600句,比例跟你练习前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变化。
学霸比你做的好,不是因为他练了一万句RS,而是因为他本身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就比你厉害。那具体怎么样的练习方法,可以使我在熟悉机经的同时,提升硬实力呢?
02
五三原则:锻炼你的硬实力
◆五三原则:
所谓五三,即等五秒,说三遍。
1. 首先,我们需要把整个句子的结构通过听意群的方式尽量听懂,如果结构听不出来,可以多听几遍;
2. 其次,在结构清晰的情况下,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(例如等5秒或更多)组织自己的语言,选好替换或者放弃的位置,在心中建立起表达的欲望,而不是按原文原词重述的欲望;
3. 最后,我们需要把句子的结构和大意,连续有节奏的表达三遍,如果发现只有第一遍说的好,第二第三遍出现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三种情况(卡顿忘词,串答案,后词提前),则组织表达能力不足,或者内心还是靠记忆去重复,需要持续这种练习。
◆具体练习方式请参考以下示范:
原文录音:
刚开始的时候,可能会发现自己理解的时间较长,或者经常需要听不止一遍(对单词和意群不敏感),并且3遍的成功几率不高。如果3遍都会有卡顿,则证明缺乏即时组织能力,需要重复到没问题为止。
但是随着练习的时间和数量增加,理解的时间会变的越来越少,流畅表达三遍的难度会慢慢降低。